首页
>走进天祝>天祝史志
天祝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来源: 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 2019-12-03 12:00 浏览次数:

天祝县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是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辖136174个行政村,总面积7149.8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有藏、汉、土、回、蒙古等 28 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7.1% ,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4%。东有景泰县,西邻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3县,南接永登县,北靠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县交界。兰新铁路和312国道穿境而过。县城华藏寺镇东南距省城兰州145千米,距中川机场80千米,西北距武威市135千米。天祝藏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功能显著、矿产资源富集,是距离内地发达城市群最近的藏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天祝藏族自治县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灿烂阳光,承载着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道路,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与时供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天祝实际、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谱写了绚丽的华章。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40年来,自治县经济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折,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都有了巨大提升。1978年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0.26亿元增长到41.25亿元,增长158倍。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98万元增长到4.76亿元,增长160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114.5万元增长到2.68亿元,增长234倍。固定资产投资由301万元增长到40.4亿元,增长1342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78年的76:13:11调整为2017年的19:27:54,三产比重提高了43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工业经济实现了从全县仅有的1家榨油厂和一批小煤窑发展到现在以新兴碳材、建材、新能源、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1978年到2017年,工业产品发展到200多个品种,总产值从783万元增加到28.9亿元,年均递增15.9%;增加值从307万元增加到8.69亿元,年均递增15.2%;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由11.7%上升到21.1%,工业税收达1.63亿元,占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的25.1%。全县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工业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代农牧业迅猛发展。农牧业发展走过了从传统产业结构到现代产业体系,从低产低效到优质高产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我县农业耕作方式简单粗放,品种单一,畜牧业以传统放牧为主,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天祝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地理、气候、区位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狠抓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按照“一川四片”(即金强川高原夏菜产业川,哈溪、祁连果蔬产业片,浅山半干旱山区食用菌产业片,沿山农牧业区特色草畜产业和马铃薯产业片)的区域布局,大力推进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并于2004年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决定》,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积极与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围绕订单发展蔬菜、油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加速产业转型,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全县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基地化水平显著提高。四十年来,通过发展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中药材、设施农牧业等特色农业,形成了“产供销、种养加”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产新格局,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经营模式由单一性向复合型的转变。全县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达到61.79万亩,建成养殖场(小区)达到776个,创建各级标准化示范场178个,规模养殖户达到1.47万户,主要牲畜饲养量达161.33万头只,牛羊规模化养殖程度达70%以上。2017年,全县完成一产增加值7.94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932元,创造了高寒山区绿色食品蔬菜种植奇迹,实现了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温饱并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产业发展日新月异。40年来,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传统服务档次提升的同时,旅游业、物流配送、大型购物等新型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中介、家政、休闲等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2017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72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商贸流通企业发展到444户,个体工商户8003户,全县有营运货车2867辆,完成道路货运量1569万吨,货运周转量87980万吨/公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迅速兴起,网上购物成为新时尚,建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2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42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天祝电子商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到累计销售额1亿的突破。 

  ——脱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40年来,历经“三西”建设、“八七”扶贫攻坚、新世纪两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实施等重点扶贫阶段,不断把扶贫开发推向深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以敢死拼命精神实施“绣花”式精准扶贫,下功夫解决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难、发展难、致富难问题,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6个,共搬迁安置移民1325554488人,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的目标。2017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76万人减少1.26万人,累计减少7.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0.8%下降到7.67%,下降43.13个百分点;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3199元增加到6932元,年均增长13.7%,增幅持续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全县人民正在向小康迈进。 

  ——民族宗教工作全面加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维护藏区稳定的文件精神和各级领导的指示、批示精神,完善机制,强化措施,靠实责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两个共同”示范建设、“双联富民”行动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形势、政策、维稳”三项教育、“三个共同·两个提升”主题教育等活动,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切实把精力集中到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上来。依法加强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管理,严格执行流入流出僧人日报制和宗教活动随报制,积极开展“和谐寺院”创建活动,建立寺院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寺院依法管理、民主管理、社会管理。先后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解决了寺院通水、通电、通路及僧舍修缮等实际困难,全面落实宗教界人士生活补助费。天祝县分别于1999年、200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居住条件差,饮水、照明困难,交通不便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县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最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实施,土坯房换成了新瓦房, “驴驮人挑”的饮水到家家通自来水,煤油灯照明到户户通电,村村通动力电,高速公路、铁路无缝连接,城乡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0.72亿元,加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转型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投入3.83亿元,建成渠道243.6公里,治理堤防40.28公里,治理小流域面积16.26平方公里,解决了5.7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9%;争取实施了石门河调蓄引水工程、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等重点项目。投入3.1亿元,建成农村公路682.5公里,新改建乡村道路油路(水泥路)493.62公里,100%的乡镇和54%的建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投入3.79亿元,对天祝藏区电网和农网进行了大面积改造,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先后建设投运了330千伏柏林变、110千伏南山变、打柴沟变、打碳二回线路等工程。新建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241公里,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线路180公里,全县行政村组通电率达100%。改造农村危房22388户,建成廉租房2839套、公租房13750套、改造城市棚户区8033套,有效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兰新铁路乌鞘岭特长隧道贯通,连霍高速穿城而过。形成二级以上公路接南连北、承东启西的交通主骨架。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432.2公里, 17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目标。 

  ——扶贫攻坚深入推进。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断提升专项扶贫效益。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亿元,撬动各类行业资金集中投向扶贫开发,组织实施以整村(整乡)推进项目为主的扶贫项目200多项,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13万,贫困面下降到32.9%。启动实施集脱贫富民小康工程、生态建设工程和维护稳定工程于一体的“下山入川”工程,计划用3-5年时间,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5万农牧民移居到沿路川区,先后建成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炭山岭镇南北街、天堂镇天堂村及杂木河水管处农场、金滩农场、黄羊河农场等生态移民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8个,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一次性斩断穷根,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7.29亿元,完成移民568126259人,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深受群众欢迎。到2017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2年的92元增加到6930元,增长了70多倍。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8.76万人减少1.2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50.8%下降到7.67%,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历史。 

  ——旅游产业异军突起。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开发自然风光、休闲度假、登山探险、民族风情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已成为丝绸之路旅游圈和四省藏区旅游大环线上的黄金节点。“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290.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73亿元。仅201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107.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8亿元,同比增长26.05%。旅游业以巨大的关联度和对其他产业的辐射动能为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综合保障水平大幅提高。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大批城乡劳动力外出务工、自主创业,不但使自己“钱袋子”鼓了起来,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十八大以来, 2747名高校毕业生和复退军人实现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7116人,输转劳务30.6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9.84亿元。集中力量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民生问题,为民承诺的实事全部得到落实。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城镇、农村低保对象分别扩大到7381人和48902人,为干部职工增加了生活补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提高到99.48%98.6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着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建成保障性住房11414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5650套,游牧民定居工程2617套。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10个,养老床位1432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岔口驿敬老院成为全省占地面积最大、集中供养人数最多、服务设施最为齐全的县办中心敬老院。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切实加大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力度,统筹推进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和科技事业发展。投入资金1.95亿元对全县92所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了改扩建。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84.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33%2017年高考录取率达到88.72%,自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共有25849名学生考入高等院校,全县教育正昂首阔步向教育现代化迈进。从2012年春季起在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小病拖、大病抗,重病就等见阎王”的尴尬境遇彻底改变,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才到大医院的目标。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达到313个,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47张,人均寿命达到75.6岁。投入资金1.22亿元,建设卫生业务技术综合服务楼、县医院门诊及医技大楼、藏医院门诊综合楼和住院楼、藏药制剂综合楼、妇保院业务综合楼、县二院公共租赁住房、炭山岭镇急救中心、松山等11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50所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县综合体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博物馆、图书馆相继开工建设,建成19个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通讯网络从无到有,通信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目前,全县19个乡镇通光缆线路达到100% 4G移动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 

  ——生态保护与治理成效明显。持续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实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及废旧宅基地整治复垦、林业生态恢复治理、重要水源涵养林保护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投资6.09亿元。扎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完成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通道绿化目标任务, 2013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9万亩,封山育林29.44万亩,通道绿化543公里,义务植树613万株,相继建成G30通道绿化、南阳山片防护林网、产业园区绿化、生态小康村镇等一批重点工程,县城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8.54万平方米,义务植树364.5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26%。严格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划定禁牧区160万亩,草畜平衡区427.11万亩,2017年兑现补奖资金4898.02万元。全县累计建成禁、休牧草原围栏510万亩,轮牧围栏20万亩,完成草原补播改良164.2万亩,建成养殖暖棚5.47万座706.08万平方米,养殖场(小区)达到776个,人工饲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分别是2010年的3.2倍、2.6倍、2.9倍和1.4倍。建成草原围栏5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5平方公里。为43312174496名农牧民发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资金1.93亿元,人均受益1105元。 

  ——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加强。累计投入1.89亿元,建成公安业务技术用房、人民法院审判法庭、检察院技侦用房、8个乡镇办公用房、9个乡镇干部职工周转房和145个农牧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公安消防大队业务用房、10个乡镇干部职工周转房和15个寺院警务室开工建设。集中解决了14个社区办公用房不达标问题。乡镇公用经费、村级办公经费、村组干部工资报酬和干部职工工资水平显著提高。 

  ——美丽城乡建设加快推进。自1988年县城搬迁到华藏寺至今,突出规划引领,加大投入力度,县城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市场活跃,经济繁荣。2010年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北新区,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23平方公里,已建成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民族风格明显、充满现代文明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藏式高原新城。一批独具特色的小城镇逐步形成,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城镇化率达到了40.68% 

  改革开放四十年,是天祝成就辉煌的40年,天祝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前所未有,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一片光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天祝藏族自治县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勇前进,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明天。 

    

                                                                                                                                        (王道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