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文件>按公文文种分类>天政办发
索引号: 116206230153242006/2022-02829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天政办发
文件编号: 天政办发〔2022〕39号 发文日期: 2022-05-17
成文日期: 2022-05-17 有效性: 有效
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祝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2-05-17 00:00 浏览次数:

 

天祝县“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期。为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引领支撑作用,根据《武威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武政办发〔2022〕9号)和《天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天政发〔2021〕68号),结合全县科技创新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聚集转型发展的新动能,打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以来,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基础。获准建设国家火炬天祝县高性能碳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天祝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二)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强。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和融资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6年,完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73.21万元,占GDP比重为0.21%;2017年,完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824.9万元,占GDP比重为0.68%;2018年,完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315.4万元,占GDP比重为0.48%;2019年,完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869.14万元,占GDP比重为1.06%;2020年,完成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073.56万元,占GDP比重为0.83%。

(三)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着眼于服务产业和提高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共创建国家级“高原羊业”星创天地1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7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市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家,市级技术转移中心3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家,市级科普示范基地2家,市级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6家,累计45家。

(四)创新优惠政策全面落实。认真落实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将享受优惠政策所得经费用于技术创新支出。指导择优推荐上报科技计划项目,共立项16项,下达项目资金465万元。共落实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奖补资金415万元,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减免1051.95万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101.24万元。

(五)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出台《天祝县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共选派科技特派员481人(次),下派“三区”科技人才190人。结合农牧民技术需求,通过“送科技三下乡” “科技活动周”和“科技精准脱贫培训”等活动,组织农、林、水、牧、农机技术人员和“三区”科技人才等,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各类培训1260余场(次),培训农牧民群众10.08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1万余份。

(六)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增设了科技功臣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认真宣传解读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全力促进相关政策落实,充分激发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21项,其中: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技术发明奖2项,获得第八届武威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2项,获得县级科学技术奖9项,获得省级情报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全县专利累计授权535件,授权发明专利26件,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4件。共完成技术合同网上登记5.53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累计46家,丰富了科技创新内容,促进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创新意识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大部分企业缺乏创新意识,普遍忽视科技研发。已建成创新平台不同程度地存在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研发成果少、层次低等问题,绝大多数企业仍以资源型初级产品生产为主,产品结构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较少,产业带动作用不突出。

(二)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难度大。一方面县内没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另一方面本地企业与县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对接不够紧密,企业承载能力不强,成果转化缺乏成熟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共享、风险承担机制,产学研各方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项目带动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能力不强。

(三)高层次人才引进乏力,双创环境吸引力不足。近年来,尽管全县大力实施人才支撑计划、企业人才服务工程等,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人才队伍从量上和质上均有了较大提升,但总体上创新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还非常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存在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硬件设施差、服务能力弱等问题,集聚创新要素水平有待提高。

(四)高新技术企业存量小,带动经济能力不强。截至目前,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从事技术涵盖了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整体而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全县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不够突出,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章 “十四五”期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析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全球来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国际经济、科技、文化、旅游、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意味着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与此同时,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具体到天祝县,受经济下行、债务压力、减税降费和新冠疫情多重影响,县财政面临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突出、预算平衡压力加大等情况,将会对政府科技投入强度造成影响,县域科技创新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正视问题与挑战的同时,也应认清优势所在,困中求变,“十四五”期间我县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具体体现在:

(一)利好政策叠加和高质量发展条件优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新一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兰州新区建设,继续加大对四省涉藏工作的支持力度,“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的开通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开辟,尤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地处河西走廊起点的我县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区域优势产业格局重大机遇。天祝县始终将产业培育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之策,立足县情、突出特色、精准扶持,不断培育壮大高原夏菜、食用菌、马、牛、羊等优势特色产业,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通过科技助力经济发展,着力夯实农业农村持续增收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随着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我国巨大的投资消费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将为我县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扩大投资消费规模,带动农产品外销,促进实体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创造良好条件,为加快新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延伸产业链、重塑产业布局,催生产业新业态等提供难得的重大机遇。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科技创新带来全新的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将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态工业、通道物流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和创新要素支撑,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优化生态产业体系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新机遇。

 

第三章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有关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聚集县域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攻关、项目示范推广、成果转化、技术服务指导、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创新战略,积极探索科技发展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和路径创新,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健全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为推动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和坚强的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加强顶层设计,更加突出对重点行业和区域科技发展的系统设计,始终将科技进步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抓手,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优化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宏观指导、项目支持、财税政策和信贷杠杆等政策的引导,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紧密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企业主体、产业带动。坚持系统观念和新发展理念,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集成资源,集中力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经济新常态转型发展新引擎,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

(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凝练一批科技重点项目,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推动天祝县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轨道。

(五)以人为本、人才引领。坚持以政策赋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破解人才短缺瓶颈,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集聚领军人才。鼓励企业柔性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以催生创新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 2025 年,全县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科技与经济结合进一步深化,创新驱动经济转型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逐步提升,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创新型企业与领军人才持续涌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具体目标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才集聚与科技产出取得新突破。加大创新型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增强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新兴产业,推动一批省内外高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85%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68件以上。

——创新融合协同发展。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省市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5家以上;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紧密合作,加强科学技术宣传普及,培育省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到2025年,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到3亿元以上。

——创新创业人才荟集。吸引和培育多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面向马、牛、羊、高原夏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每年选派60名左右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加强同“三区”科技人才对接,积极开展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队伍业务素质。

——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加大创新型企业精准培育力度,增强生态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大力推动现有科技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8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量增速达到年均10%以上。

——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到2025年,全县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基本建成,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企业自主创新科技研发项目10项以上。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投入体系及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完善。

表1 “十四五”时期天祝县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年

(实际)

2025年

(预期)

属性

GDP

0.83

0.85

预期性

县级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

0.55%

力争达到1%

预期性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44

1.68

预期性

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亿元)

1.65

3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6

8

预期性

 

第四章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主要任务及工作重点

 

一、“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重点领域 

(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借助争取将天祝县作为甘肃省“东数西算”试点项目承接县的机遇,积极支持天祝县大数据管理中心建设运行。支持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物联网感知体系,持续完善雪亮工程、智慧医疗、智慧公交、OA协同办公等信息化项目服务功能,助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发展数字农业,积极支持农产品生产销售大数据中心,实现农业生产销售精准化服务,加快优势特色产业扩规增效、融合发展。依托“天祝原生”公共区域品牌,鼓励特色优势企业,推进发展线上线下、加工销售相结合的电子商务。引进大数据专业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支撑培育生态工业。依托锂电池新材料项目,支持研发二氟磺酰亚胺锂、半导体散热液等材料,开发生产锂离子电池系列产品。充分利用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鼓励措施和政策,加强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促进金强工业集中区循环高质量发展,支撑打造省级低碳循环工业园区。依托国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夯实碳化硅冶炼、改性材料等产业技术基础。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大建材、碳化硅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清洁生产产业。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重点抓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项目。

专栏1 科技支撑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1.数字经济基础条件建设。积极引进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开展LED、数字媒体、智能监控、行业应用软件等技术和产品研发。积极支持天祝县大数据管理中心建设运行,升级改造宽带接入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网络服务支撑能力升级,推进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2.深化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围绕“数字政府”建设,在政务服务、智慧城市、社会管理、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交通运输、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开发行业特色应用软件,进一步完善雪亮工程、智慧医疗、智慧公交、OA协同办公等信息化项目服务功能。

3.应用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引进和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和企业,依托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建设,构建电子商务全产业链支撑体系。

4.强化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发挥天祝宏氟锂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材料领域的产业优势,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在六氟磷酸锂、二氟磷酸锂、二氟草酸硼酸锂等含氟锂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双草酸硼酸锂、双氟磺酰亚胺锂、六氟磷酸钠、二氟草酸硼酸钠、双草酸硼酸钠等新型锂电和钠电材料,推动西北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快速发展。

5.打造省级低碳循环工业园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节约、功能集成和循环利用的思路,将金强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成为以碳基新材料、建材、锂电池新能源、新型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集中区。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新型建材。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应用先进工艺、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依托国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以生产节能化、工艺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为导向,推进高性能磨料磨具、耐火材料等产品开发生产,推动碳化硅产业绿色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重点开发多功能、轻型、优质、环保的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保温隔音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地下综合管廊等产品。

——提升优势产业。支持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改造设备,引导铁合金企业向低合金化、微合金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推进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加快同德、塔窝等煤矿智能化矿山建设步伐,争取尽早开工生产。大力推动藏酒规模化生产,改造提升藏酒酿造工艺,开发适合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细分化藏酒系列产品,打造具有天祝地域特色的藏酒品牌,将藏酒产业培育成为特色产业。支持玛岈冰川矿泉水品牌做大做强,推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发展液体经济。

专栏2 科技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任务

1.推动碳化硅产业绿色化集约发展。依托国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发挥碳化硅行业协会、天祝县正昱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中钢耐火天祝玉通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天祝玉通碳化硅有限责任公司、天祝玉通石门河碳化硅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产业聚集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冶炼、精细加工和后期研发“三同时”,推进碳化硅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碳化硅制品和耐火材料生产加工产业。

2.引导传统建材企业创新发展。围绕甘肃奥喆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甘肃龙腾管业有限公司、甘肃宇邦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天祝中瓷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等建材企业,立足发挥企业技术优势,支持企业加大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保温隔音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地下综合管廊等新材料领域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3.支持合金冶炼企业提质增效。支持天祝创亿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天祝县兴宇冶金炉料有限责任公司等冶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在发挥成本要素优势的基础上增强成本竞争能力,进一步推进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4.加快煤矿企业智能矿山建设。进一步推进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业权整治整改和生态治理修复,加快同德、塔窝等煤矿智能矿山建设,切实推进智能勘查和智能开采,持续加大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5.深化天祝地域特色产品开发。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特色产业力度,鼓励通过可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降低成本的微生物发酵新工艺和技术支撑藏酒系列产品开发;支持通过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技术推进玛岈冰川矿泉水开发,达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目的。

(三)科技支撑社会发展

——科学构建生态文明。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重点试验基地,积极参与建设沿黄生态带,突出“节水、造林、防污”重点,推进金强河、石羊河等水系源头重要水源地保护和流经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加大高效节水、湿地保护、荒漠化防治、污染防治等方面先进技术的集成示范,着力推进大通河、金强河流域岸线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遥感、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示范,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保护监管生态、推进污染防治、改善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融合文化旅游发展。加快文化旅游智能化建设,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重点研究开发文物和生态资源的保护技术,挖掘天祝民俗文化,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保护乌鞘岭汉、明长城、石洞沟梁长城、松山新城等遗址遗迹,保护传承格萨尔、天祝唐卡、华锐藏族民歌、华锐藏医藏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科技支撑文化旅游创意提升行动,坚持以创意、创新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以现代科技有效延长和增容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资源优势,以塑造“青藏之眼·绿色天祝”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搭建生态价值开发转化平台,加快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打通青山绿水向金山银山转变的通道和路径,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加快推进藏(中)药产业。充分发挥藏(中)药特色优势,开展传统藏医诊断、治疗技艺传承研究与应用,加快建设天祝县华锐藏药制剂及技艺传承中心。利用好“甘肃中医药方剂”在预防新冠肺炎方面的独特作用和显著疗效,结合高原地域特点,制定地方病和传染病藏(中)医药防治方案。鼓励运用创新技术,加大藏药丸剂、散剂、膏剂、贴剂、颗粒剂等藏药新剂型开发,推进新型藏药制剂研制。依托藏(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广藏(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藏(中)医药临床学科研究和白血病、肾衰竭、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5种大病藏(中)医药防治工作,根据天祝县域高海拔和饮食高脂肪摄入特点,研发降低血红蛋白和血脂等高原性疾病的藏医药制剂。

——应用推广民生科技。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加快构建支撑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示范推广应用一批先进实用新技术、新产品。推进智能公交、智慧停车体系建设,构建城市数字智能交通体系;持续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实现骨干水利工程自动化控制、农村用水户缴费智能化;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建设抗旱应急水源供水保障工程和完善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推进智慧卫生建设,推广电子健康卡,发展远程医疗,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通过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应用,增强民生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为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专栏3 科技支撑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1.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大通河、金强河、石门河、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功能融合提升科技支撑研究能力,加大流域水污染治理与富营养化综合控制技术和农业水污染控制技术支撑能力,为全县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程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撑。

2.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技术支持。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利用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物理性污染防治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引进推广力度,为持续深化污染防治提供支撑。

3.科技融合特色文化旅游开发。支持以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坚持科技创新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支持天堂、乌鞘岭、祁连冰沟河等景区建设。

4.传统藏(中)药资源保护与创新。进一步推进开发藏(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品系提纯复壮的新方法、新技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物种种源繁育、规范化种植或养殖及生态保护技术;藏(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或养殖技术;中药材饮片炮制技术;突破藏(中)药传统功能主治范围的新适应症研发技术等。

5.民生科技示范推广与应用。增强城市中心功能,加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县城和重点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大县城、做精特色小镇,推广示范一批适合县域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城镇发展、人口健康、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与成果。

(四)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创建农业创新平台。支持农业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型企业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农户和经营主体能力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建立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团队的合作关系,加强良种繁育与推广,确保农作物主推品种。支持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培育标准高、符合规范、适应性强的优质种苗,逐步形成完整的育苗技术体系。深化与天津市蓟州区的合作交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在试验示范、品种改良、协同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协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科技成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农业结构持续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将南阳山移民区创建为乡村振兴示范区。支持壮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业增收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深化我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组织选派科技特派员,围绕主导产业及民生领域开展扶志、扶智、扶技。积极与“三区”科技人才对接,开展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激活县域内生发展动力,加强脱贫人口产业、就业扶持和技能培训,激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由全面覆盖向提档升级、可持续发展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突出区域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质效,充分发挥天祝水源足、土壤好、光照强、气候凉、温差大、污染少的水土光热气组合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白牦牛、羊、岔口驿马、高原夏菜、食用菌、藜麦、藏(中)药材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百合、蕨麻土猪等产业。同时,深化“产业园区+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带村带户利益联结机制、“研究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技术研发推广机制,加快农业转型和提质增效,加快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12个农业产业园和正在规划建设的石门农业产业园,把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以松山镇为重点,建设现代农牧种养、农畜产品加工、文化生态旅游、商贸物流配送等功能拓展型的松山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打柴沟、石门、华藏寺、抓喜秀龙、安远等乡镇为重点,依托特色产业园区、金强川物流基础、乌鞘岭和华藏景区,积极打造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条首尾循环、现代生产要素集聚、农户带动显著、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的金强河谷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哈溪镇、大红沟镇等为重点,依托食用菌产业、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构建生态优质、特色鲜明、产业活跃、深度融合、布局合理的哈溪文旅农融合发展示范园。

——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争取国家优良畜种资源保护项目,加大白牦牛、天华肉用美利奴肉羊、岔口驿马等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建立核心群、选育群、扩繁群组成的三级保种繁育体系,推动畜禽品种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产业品牌化工程。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整合涉农公共服务机构、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快构建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做好“三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5G、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农业建设,建设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于一体大数据平台,逐步推广精准高效可控的农业生产作业。

专栏4 科技支撑创新发展现代农业重点任务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全县重点产业发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按照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等管理运行办法,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督促已创建创新平台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平台作用。

2.强化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积极培育农业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建立与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团队的合作关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展技术帮扶和人才培养,激活县域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农户和经营主体能力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3.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积极与省市科技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大力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围绕产业布局引进新优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积极宣传推广天华肉用美利奴肉羊新品种,优化技术路线;引进西门塔尔、湖羊等国内外牛羊新品种,采取黄牛冻配技术、调引种公羊等办法,进行配套改良,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效率。

4.深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根据《天祝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按照“一园三区三带”的规划布局,协调相关部门重点做好生态养殖产业示范区、高原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藜麦种植加工示范区的建设工作,着力促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推进农业与工业、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体系。

5.提升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争取科技项目支持,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强化合作,并充分发挥“三区”科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邀请技术专家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服务与培训等,全方位开展科技创新与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任务 

(一)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树立“大科技”意识,充分发挥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注重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继续强化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和改革举措的有效衔接,推动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努力形成上下互动、共同推进的创新驱动工作合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注重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强与兰州都市圈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创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创新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围绕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管理和服务引领作用,创新服务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支持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兴业态发展,打造技术创新平台。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健全科技评价激励制度,落实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针对重点产业发展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公共服务创新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与兰州科技大市场的合作,强化技术市场管理,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发展壮大技术市场人才队伍,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

专栏5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重点任务

1.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认真落实《关于提升甘肃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的若干措施》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引领的意见》,健全各类创新平台研发经费投入导向,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对标衔接国家和省市重大政策,强化风险意识,着力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与科技监督体系建设,为科技工作者潜心科研、拼搏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2.构建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立足全县地域和文化特色,以科技支撑管理和服务入手,抓点串线,协同推进牛、羊、高原夏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专业乡镇、示范村、规模户和集约化种养基地,进一步推进现代农业与生态工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体系。

3.探索科技创新指标评价体系。结合省市财政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管理改革,通过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三区”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等,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创新创业等科技创新绩效评估指标研究,探索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对创新驱动发展涌现出的新典型、新模式、新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并加大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力度。

(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落实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激励和推动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发挥各类创新主体在科技创新中的整体效应。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已有科技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和考核管理,扶持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创业平台。

——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共建省市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着力提高企业研发水平。鼓励支持企业联合承担省级重点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提升企业转型升级水平。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机制,落实企业研发后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创新税费优惠政策。

——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集成科技资源,优化科技服务,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层级梯度培育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支持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健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与工信、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统筹协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切实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扫除障碍、打通渠道、提供支持。建立和完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运行机制,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共享。

专栏6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重点任务

1.不断突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研究,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主动深入企业指导服务,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创建研发机构,依托企业培育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牵头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荐具有良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从而打造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2.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坚持研发投入导向,统筹推进政策落实,指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评价入库;利用各种线上线下平台,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宣传解读支持企业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重点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工作,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全县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梯度培养体系。

3.探索完善区域协同机制。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兰州都市圈内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与同级工信、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统筹协调渠道,深化与县各农业研究院、推广站、服务中心的协调沟通机制,并抓实与天津市蓟州区的合作交流,从而探索完善区域协同机制的构建。

(三)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抢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大机遇,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突出龙头骨干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培育壮大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清洁能源、特色农牧产品、现代中药材等为重点,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使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进入良性循环。

——着力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科技支撑。鼓励和支持农牧业科技创新,加强与县各农业研究院、推广站、服务中心的协调沟通,围绕主导产业引进新优品种和新技术,支持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逐步形成完整的育苗技术体系;示范推广天华肉用美利奴肉羊新品种,引进西门塔尔、湖羊等牛羊新品种,进行配套改良,提高草原畜牧业的生产效益。

——大力提升生态工业发展的创新能力。以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态工业体系为目标,以提升改造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促进金强工业集中区发展为重点,以实施品牌战略和促进两化融合为路径,做优做强碳化硅精深加工、建材、锂电池新能源、新型冶金等重点产业,突破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和前沿跨领域技术,积极完善产业链条,壮大绿色生态工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内涵。加快发展物流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法律服务等服务业的共性科技创新需求研究,推动服务业向专业化、高品质、多样化、高价值延伸,构建完善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高增值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专栏7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任务

1.产业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围绕绿色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并加强与县各农业研究院、推广站、服务中心的协调沟通,确立县有产业体系、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格局,并通过促进产城产镇产村融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深化碳基新材料技术研发。依托国家火炬天祝高性能碳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广泛建立院企、校企、院地合作,研发碳化硅粉体、碳化硅纤维等高新技术产品,发展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新材料,以及高性能磨料磨具、耐火材料等产品开发生产。

3.完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科技服务机构、农技推广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为依托,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现代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科技服务主体开展以重点产业为代表的重大技术集成熟化和示范推广。

(四)大力加强科技项目建设。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大幅提升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规模化发展,做好省列、市列科技计划项目的储备和争取,积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研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

——加强基础应用研究。支持企业独立或者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发挥好高原藜麦研究院、高原食用菌研究院、种畜繁育研究院、藏医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集聚专家作用,鼓励政府、企业采取灵活措施,引进建设各类研究机构,推动开展基础应用研究,提升科技对发展的支撑能力。

——实施科技项目引领。认真研究对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主动深入企业指导服务,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等科技专项计划,推进技术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完善落实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严格落实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对立项实施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专栏8 加强科技项目建设重点任务

1.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争取国家优良畜种资源保护项目,加大白牦牛、天华肉用美利奴肉羊、岔口驿马等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力度,建立核心群、选育群、扩繁群组成的三级保种繁育体系,推动畜禽品种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并通过省市各级科技项目申报与实施,引导支撑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由全面覆盖向提档升级、可持续发展转变。

2.推进技术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深入对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渠道,积极组织申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创新基地和人才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专项计划,以科技项目支撑引导技术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完善落实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严格执行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加强对立项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五)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认真执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和科技项目技术示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作用。立足乡村振兴战略,鼓励科技特派员入驻企业或深入农村带领乡土人才、能工巧匠、能人大户,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围绕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推广等,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科学素养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建设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持培育一批提供技术示范、成果转化、技能培训、人才培养、创业辅导等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以种植、养殖、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加速科技成果向农村转移转化,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引领农村创新创业,为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培养农村技术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专栏9 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水平重点任务

1.推进科技特派员专家小分队“进百企入千户”。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及民生领域选派科技特派员,组织牛产业小分队、羊产业小分队、蔬菜产业小分队和食用菌产业小分队,围绕政策宣传、科普宣传、牛羊产业技术培训和蔬菜产业培训等方面开展科技服务活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科技成效,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

2.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优势和作用,掌握基层科技需求的基础上,争取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引导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强化科技示范引领,参与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扎实开展科技宣传培训,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时有效帮助解决企业和群众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持续为“三大特色产业带”建设和“8+N”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服务和支撑。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围绕“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切实保障规划的合理有序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发改、教科、工信、财政、人社、农业农村、统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天祝县科技创新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政策指导、重大项目推进和重大问题协调等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和目标节点,切实做好重大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县教科局要切实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指导规划的实施工作;相关职能部门应对规划实施加大服务指导和协调支持力度。各乡镇、园区要提高对科技创新发展战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科技创新规划实施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规划,全面落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确保“十四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财政支持力度,综合运用奖补、资助、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比重;优化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机制,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三)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进一步落实各类创新政策,完善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在政策制定与落实、产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协调机制,促进科技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社会保障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政策的协同,形成目标一致、相辅相成的政策合力。加大创新典型宣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形成鼓励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营造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环境。

(四)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围绕县域优势主导产业,支持科技人才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每年县财政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定期表彰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并在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省级项目申报中给予优先支持。

(五)强化督查督办和目标考核。要按年度下达规划实施目标任务,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落实督查督办和动态监测制度,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确保目标完成。强化规划实施管理考核评价工作,将科技创新驱动目标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