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天祝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富民产业,持续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集群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天祝县境内海拔高,山脉纵横。全县有耕地92.7万亩,其中山旱地77.3万亩、占83.4%。近年来,天祝县坚持向山旱地要效益,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全力打破农业发展瓶颈,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任务落实落细。
在天祝县西大滩镇西大滩、上泉村莴笋种植基地,千亩莴笋整齐“列队”,丰收在望。这里以前是山旱地,以种植牧草为主。
天祝县西大滩镇上泉村党支部书记 卓玉财:近年来,我们镇坚持向山旱地要效益,因地制宜,发展高原夏菜。今年,我们村通过村集体经济种植高原夏菜20亩,预计村集体经济在高原夏菜这方面能收入五万元。
现在,千亩莴笋种植基地已成为当地群众就近务工的好去处。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找到稳定的就业岗位,还能增加收入,学到蔬菜种植技术。
天祝县西大滩镇坝堵村村民 刘周毛:在这里我们能打上工,一天有120块钱的收入,而且下午六点就回家了,家里也能照顾上。
今年,天祝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坚持向山旱地要效益,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破农业发展瓶颈,大力推行小田改大田、旱田改水田、漫灌改滴灌“三改”模式。在二阴山区充分利用双垄沟播技术,在半干旱区建设调蓄水池,在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水利设施,积极推广全膜垄侧、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小畦速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让“沉睡”的土地“活”起来,全县耕地保有量高于82.7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6.3万亩,基本农田占耕地保有量的82.9%,耕地保护利用呈现良好态势,有效带动农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在天祝县炭山岭镇上岗岭村高标准梯田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操作挖掘机、装载机等重型机械,进行翻土平整作业。
天祝县炭山岭镇上岗岭村村委会副主任 苏兴春:我们上岗岭村以前都是陡坡地,种庄稼没有收成,也没有什么收入。今年,政府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我们村今年建设5200多亩,修好以后主要种植高原夏菜,期望收入高一些,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在天祝县赛什斯镇克岔村、阳屲村,成片的高标准梯田,发挥了促进增收的积极作用。
天祝县赛什斯镇阳屲村村委会副主任 石铭玉:以前我们这里的田间道路,坡度大,不好走,春耕生产各方面不是很方便。从去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以后,土地平整了,大型机械也能上来,路也修好了,各方面的效益非常好,村里的群众非常认可高标准农田建设。
小地块变大地块,山旱地变为水浇地,“靠天田”摇身变成“高产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真真切切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也让老百姓种田的底气更足了。
天祝县赛什斯镇党委副书记 宋占军: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拓宽了作业面,从原来的“三跑”田变成保肥、保水、保土的“三保”田。同时,农业机械全部可以进场作业,减少了群众的种植成本。今年,预计每亩地可以增加300元的收益,群众反映非常好。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天祝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的重要抓手,依据特殊地理条件,一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和调蓄水池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时,大力推行“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模式,持续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用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为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15万亩。
全媒体记者:刘洪凯
5-3137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