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天祝县规划纲要>区域规划
索引号: 116223260139342837/2023-0161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区域规划
文件编号: 发文日期: 2023-03-06
成文日期: 2023-03-06 有效性: 有效
武威市“十四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
信息来源: 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3-03-06 11:49 浏览次数: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体广电旅游工作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依据《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武政发〔202117号)《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甘文旅厅字〔202172号)《甘肃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甘文局发〔2021110号)等规划,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市体广电和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效能不断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更加深入,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旅游名市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文体广电和旅游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能力不断提

(一)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确定打造文化旅游名市的总体发展思路,召开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每年列支5000万元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高起点编制实施《武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武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及各县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意见》“黄金21条”措施及实施细则,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业。

(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卓有成效。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影剧院等建成投用市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并纳入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体系。全域旅游导览系统、景区标识标牌系统、停车场、通讯等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开通武威客运中心至温泉度假村等旅游专线。市、县区三馆一站、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城市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截至2020年底,新改扩建图书馆5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1个,文化馆5个,乡镇文化站93,完成全国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先后建成市体育馆等7个大型体育场馆,全市各级类体育场地达513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85平方米。完成中央广播电视无线数字经济化覆盖工程,建成5个县级24个乡镇数字广播电视发射站,全市电视覆盖率达到99.81%,广播覆盖率达到99.36%

(三)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成功创演大型历史情景歌舞剧《梦幻凉州》,开机拍摄影视剧《八步沙》《绿色誓言》,出版发行《中国马文化》丛书、《武威文物精品图集》《凉州藏文典籍》等精品书籍出版《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等非遗成果专著21拍摄《凉州攻鼓子》《华锐古韵》《民勤小曲戏》等专题片22建成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资料库。凉州贤孝入选甘肃文化符号凉州区四坝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连续举办五届武威市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桑杰曼拉文化艺术节等重要文艺演出。

(四)遗产保护工作成效突出。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城资源调查,进一步摸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新增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天祝县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考古发掘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长城遗址抢险加固、武威文庙修缮等30余个文物保护维修工程。雷台汉墓保护规划已获省政府公布实施,武威文庙、白塔寺遗址等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公布工作基本完成,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单位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民勤曲子戏、天祝唐卡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截至2020年底,文化文物系统机构数量增加至339个,其中文物保护机构19个。

(五)文旅融合项目扎实推进。投资58.03亿元的全省最大的PPP文旅项目——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94幢单体已建成封顶,配套设施业态布局和招商工作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苏武沙漠景区加快建设,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古浪战役纪念馆二期、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天祝冰沟河、五凉文化博物馆、李铭汉故居及翰林园建成对外开放。“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文化旅游项目237项,完成投资171.11亿元

(六)文旅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游客679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7.1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期间的2.65倍、2.98倍。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区12家,凉州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冰沟河景区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星级饭店25家、旅行社23家、研学基地23,新改建旅游厕所429。天祝县天堂村、大红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凉州区灯山村等13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开发马踏飞燕文物复仿制品系列、书城不夜书灯20大类500多种文创旅游商品。新建改建凉州老街、士林不夜城、民勤苏武沙羊美食街等餐饮美食街区。培育市文旅集团等一批骨干文旅企业。

(七)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完成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权责清晰的监管执法责任体系,解决职责重叠、重复执法的问题。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修订完善并公布权责清单和负面清单,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强化文化旅游市场执法监管,持续开展雷霆行动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文化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经营场所、出版物市场、旅行社等的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全市文化市场投诉处理满意度达到100%。标准化工作有效推进,组织开展全市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复核检查和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复核工作。

(八)文化旅游品牌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央视、《读者》等平台开展武威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成功举办四届凉州文化论坛,常态化举办《凉州讲坛》《凉州文化沙龙》。武威市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金峰奖、最美中国·优质旅游目的地城市”“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2019全域旅游发展优秀城市”“2020全域旅游精品目的地等称号。2019腾格里(民勤)沙漠半程马拉松赛暨健康中国马拉松系列赛荣获2019中国田径协会自然生态特色赛事称号。西夏仿古陶瓷制品、沙益生系列产品、高原小白毛绒玩偶2017年、2018年、2019年甘肃旅游商品大赛铜奖,春晓熏醋系列、苏武小镇香菇牛肉酱鲜椒酱2018年、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体广电旅游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弱项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设施不优。公共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存在不均衡的现象,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数字化发展程度不强。部分乡镇、村综合文化场所设施和管理有待完善,场馆利用率不高。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总量种类相对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体育惠民工程仍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二是融合发展深度不够。精品景区、度假区、精品线路等融合发展程度不够。缺乏区域联动和带动机制,综合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产品多而不精,深度体验产品不够,产业链条不长,文化旅游产品难以满足个性化、细分化、品质化消费需求。三是市场驱动能力不足。创意化产品相对较少,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主体小、散、弱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对产业的市场化驱动能力不够。国有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弱,民营企业市场发展活力不足。四是专业人才队伍不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产业领军人少,复合型、创新型、开拓型人才缺乏基层和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文艺编排、精品创作、非遗传承保护、市场运营导游(讲解员)等方面人才欠缺体育后备人才不充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文体广电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扩大内需、提振文化旅游消费为战略基点,统筹推进文体广电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用文体广电事业引领文化旅游产业持续放大文化和旅游业综合效应全力将武威打造成为甘肃文旅产业发展排头兵、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城市、历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不断扩大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文化兴、百姓富的幸福美好新武威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治引领。坚持党全面领导文体广电旅游发展的原则,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二)坚持人民中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公共文体广电服务保障,扩大优质产品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合理布局健身体系,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融入大局,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文物事业积极融入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发挥“凉州文化”在国内外推介巡展、文明对话、合作交流中的作用

(四)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文旅系统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综合效应,提高产业要素的配置效率、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激发发展活力。创新技术手段,赋能产业升级

)坚持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文旅+”“+文旅”战略,推进“自然景观与文化旅游、体育活动与文化旅游、城乡建设与文化旅游、旅游产业跨界”四个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走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模式。将武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更好发挥出文化旅游产业“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

)坚持提质增效促进供需两端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推动文化旅游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供需两端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协同性营销,实现发展质量速度效益安全协调统一

三、发展目标

2025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成甘肃文旅产业发展排头兵、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旅游目的地城市、历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健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健全市、县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持续提升乡镇、社区、行政村文化体育场所服务功能,构建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2025年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加强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全面提高传播覆盖能力。

(二)文化事业发展更加繁荣。坚持先进文化引领,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持续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挖掘保护利用,积极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力推进“书香武威”建设,全面繁荣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文化事业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历史记忆,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三)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扩大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武威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发展成果的精品力作。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推进交叉持股或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建成市级文化产业园(基地)3-5家。

(四)旅游经济发展成效更加显著2025年,力争创建5A级旅游景区1-2家,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2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2条,省级旅游度假区1-2家,五星级标准宾馆1-2家,接待游客量达到380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60亿元以上。

(五)文旅品牌形象打造更加鲜明围绕汉唐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丝路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等,举办凉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凉州文化学术研究,挖掘打造凉州文化独特唯一的市场影响力,努力把“凉州学”打造成与“敦煌学”齐名的品牌,进一步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六)文旅现代治理体系更加优化。文化旅游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行政执法改革实现新突破,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数字赋能、科技驱动、人才创业、创新创造的氛围更加浓厚,信用监管、安全保障、智慧治理等体系更加健全,文明旅游蔚然成风。

2035年,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兴”目标基本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

1:“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十四五”末发展指标

备注

1

社区、家庭图书室(家)

30

预期指标

2

市级文化产业园(基地)

3-5

预期指标

3

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2.5

预期指标

4

5A级旅游景区(家)

1-2

预期指标

5

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

22

预期指标

6

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1-2

预期指标

7

省级旅游度假区

1-2

预期指标

8

五星级标准宾馆

1-2

预期指标

9

接待游客量万人次

≥3800

预期指标

10

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460

预期指标

11

电视覆盖率

≥99.81%

预期指标

12

广播覆盖率

≥99.36%

预期指标

 

第三章 总体布局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等战略机遇围绕武威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人文遗产,全区域规划、全要素配套、全产业链打造、全天候全季节拓展、全社会参与,构建“一核五星三带四区”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旅产业发展布局

一、一核——凉州文化旅游发展核心

深化文化旅游供需两端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引领作用,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更好实现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以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发展为方向,合理布局旅游路线,优化产品布局。着力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发挥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等重大项目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将铜奔马文化旅游景区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好地突出中国旅游标志的影响力。

二、五星——五大文化体验园

按照遴选特色资源,培育产业链条,形成功能集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五大文化体验园,借助全要素拓展融合,实现产业特色化、创意化、集群化发展。

(一)大漠绿洲·国家沙漠公园依托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内连片大漠,整合头道槽大漠旅游景区、石羊河景区、苏武沙漠景区、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古浪八步沙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古浪大漠绿洲生态旅游文化影视基地等旅游资源,保育沙漠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治沙精神、沙漠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西凉文化等,采用沙漠+文化”“沙漠+运动”“沙漠+度假”“沙漠+科技”“沙漠+精神”“沙漠+生态等方式,开展沙漠文化体验、沙漠主题度假、沙漠运动探险、沙漠科技产业、沙漠精神感悟等旅游活动,打造武威国家沙漠公园、沙漠生态旅游黄金区、中国沙漠绿洲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藏乡天祝·祁连山国家公园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的金字招牌,按照“保护第一、严格开发、生态为基、风情为魂”的原则,坚持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通过对藏土风情、森林草原、冰雪运动等资源的整合,打造藏文化度假、风情草原休闲、避暑养生、冰雪运动等产品体系,将天祝县打造成集藏文化体验、草原休闲、藏医药养生、森林避暑观光、冰雪运动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青藏之眼·绿色天祝、祁连山康养旅游目的地和民俗风情体验目的地。

(三)葡萄酒城·葡萄酒文化体验园依托武威中国葡萄酒城的品牌优势,立足凉州区清源镇农业产业基础,秉承跳出酿酒做旅游,跳出酒堡做酒城,跳出武威做全国理念,做大葡萄酒产业、做特葡萄酒旅游项目、做深葡萄酒文化,延伸葡萄酒产业链,建设集生产销售、休闲养生、旅游度假、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养生度假小镇,培育成为中西荟萃的葡萄酒旅游示范区国际知名丝路葡萄酒文化城。

(四)民族融合·凉州会盟纪念地依托凉州会盟的重要历史意义,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线,谋划建设凉州会盟纪念地项目,并通过举办凉州会盟研讨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凉州会盟纪念地知名度和影响力白塔人家为品牌,整合周边乡村资源,鼓励农户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打造白塔文化旅游小镇,发展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乡村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古浪红城·红色文化产业园依托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红军西路军古浪三遗址和红军西路军英勇事迹,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弘扬革命精神,实现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古浪红色资源,整合南山区特色产业、美丽乡村旅游资源,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强化教育功能,实现规范发展及创新融合高质量发展,构建以红色研学、红色文创、红色康养、红色乡村、红色节庆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红色旅游飘带

三、三带——三条文化旅游体验发展带

创新串珠成线、连片成面的发展方式以特色主题为引领,扎实推进中部历史文化体验发展带、北部沙漠体验旅游发展带和南部民俗风情发展带建设打造个性化、开放式、特色化的产品培育成为最具活力、最具辐射带动力的文化旅游体验发展带。

中部历史文化体验发展带,串联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凉州会盟纪念地泗水明长城体验园、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重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历史文化体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系列产品。

北部沙漠体验旅游发展带,串联民勤苏武沙漠景区、石羊河景区、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通航乐园、通航小镇、民勤乡村记忆博物馆瑞安堡、红崖山水库、重兴生态特色旅游小镇等重点沙漠旅游资源,开发观光游览、特色住宿、科普体验等沙漠系列产品

南部民俗风情发展带,串联天祝独特的藏土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冰沟河景区、高原生态资源和400公里风景线等重点旅游资源,实施明长城天祝段长城文化公园、华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剧场、天祝县黄河流域风貌提升改造、中国岔口驿马文化博物馆、铜牦牛博物馆等项目,开发民族风情体验、休闲避暑、藏医药康养等系列产品

四、四区——四大文旅融合发展特色区

按照旅游景观生态优化、旅游服务提升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市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的要求通过区域资源整合、空间结构优化、引擎项目带动、机制体制创新等举措,着力推进凉州历史文化创新示范区、民勤沙漠生态旅游黄金区、古浪丝路驿站文化休闲区、天祝雪域藏乡风情体验区建设实现区域内资源、产品、业态和产业融合发展,构筑共建共享、相融相促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产品创新发展、产业提质增效

 

第四章 坚定文化自信,实施文化事业繁荣工程

按照大格局、有特色、高质量、大跨越的原则,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持续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一、加强文物的系统性保护利用工作

紧盯全国一流目标,构建和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文物安全责任体系、文物保护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实现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物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全面形成。

(一)加大文物安全工作力度。持续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政府主体责任。联合公安部门建立健全打击防范文物犯罪长效机制,配合自然资源等部门做好建设工程文物保护和考古许可,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实施文物安全目标责任管理,严格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到2025年,文物资源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推动实现社会共享和动态管理。文物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文物博物馆单位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组织申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管理,从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坚持系统化保护,全市文物资源实现动态信息化管理,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落实保护空间管制措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全部划定公布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改善馆藏文物保存条件。强化文物保护单位等珍贵遗产资源保护,推动遗产资源活化利用提炼馆藏文物特有文化元素,创新开发文创产品持续做好文物的对外交流工作。

促进博物馆提质增效。争取将武威市博物馆纳入国家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全面提升古浪、天祝县等县级博物馆在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规范乡村记忆博物馆管理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完成馆藏文物登录信息复核备案工作,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博物馆推行《博物馆展览策划和制作流程》,打造更多原创性精品特色展览。支持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课堂”“云直播,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持续推进博物馆展览服务和社教四进活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市文物博物馆系统制定藏品征集实施细则,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

加强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加强建设工程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整理研究及出土文物展示利用工作,配合省考古所开展天祝县吐谷浑王族墓群考古发掘工作和出土文物科技保护项目,扎实推进沙井文化考古调查项目。支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加强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养,争取考古发掘资质。加强长城文化、石窟寺佛教造像艺术研究,突出五凉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整理工作力度。结合博物馆“四进”活动,建立教育与文物部门协作机制,推动考古成果进校园,精心打造青少年第二课堂。

专栏 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

1.文物保护重点项目雷台汉墓整体保护修缮项目、天梯山石窟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武威地区古遗址调查、考古发掘与出土文物修复保护项目、武威文庙儒学院遗址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海藏寺(文物建筑)彩画修缮项目、贾坛故居保护修缮项目、武威满城加固维修项目、蝴蝶楼保护修缮项目、大云寺文物古建筑保护维修和环境整治提升项目、白塔寺遗址萨班灵骨塔、大靖财神阁、山陕会馆等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瑞安堡消防、天祝县东大寺消防、白塔寺遗址安防、高昌王和西宁王墓安防等安全防护工程、东镇大庙保护修缮项目。

2.博物馆重点项目。武威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展览改造提升项目、凉州会盟纪念馆建设项目、西夏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改造项目。

提高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水平

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一)持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记录和研究工作研究制定武威传统文化保护办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凉州贤孝”“华锐藏族民歌和《苏武传说》《金瓜与银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启动第二次全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和黄河流域非遗资源专项调查工作。继续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分级、分类、分批记录。加大对非遗有关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以及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建成非遗大数据平台。对凉州攻鼓子、民勤曲子戏、天祝唐卡、古浪老调等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实施全面记录,做好成果的记录、保存和公开,进一步促进社会利用。落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提升传承人技艺技能,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梯队建设动态管理和评估。

(二)进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挥武威重刻剪纸西夏陶瓷烧制技艺西夏泥活字印刷术祖师麻膏药、皮活制作技艺、王氏镰刀制作技艺等劳动创造性价值,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传习场所建设。挖掘和整理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华锐藏族民歌、凉州皮影戏、民勤民歌等传统表演艺术,及时抢救记录老艺人及其代表性剧目。严格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持续开展市级、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做好第六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荐申报工作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情况监督检查工作。拓展非遗保护理念,以区域性整体保护为模式,积极组织凉州区、天祝县申报省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拓宽全市优势传统工艺产品和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推动传统工艺类非遗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行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保护氛围。举办品牌文化活动,鼓励各地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策划组织富有本地特色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创新丰富传播载体和渠道,组织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讲述武威故事。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工作支持在学校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和教学实践活动,建设青少年非遗教学、科研、交流平台。探索非遗+旅游多元化融合创新模式,实现非遗活态化、生产性传承利用,争取创建非遗特色村镇。发挥好非遗展览馆、传习所、非遗展示展演中心等功能,实现武威宝卷、凉州贤孝、凉州攻鼓子、民勤曲子戏、古浪老调等传统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

专栏 :非遗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

1.非遗调查和记录项目。开展第二次全市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和黄河流域非遗资源专项调查工作,对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民勤曲子戏、古浪老调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真实、系统记录,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青年传承人培养

2.非遗普及项目非遗人才培养培训项目,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行动,非遗旅游项目。

3.重点场馆建设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非遗博览园项目、天祝县华锐民俗文化体验馆(华锐院子)建设项目、天祝县华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中心建设项目、天祝县土族民俗文化体验馆(土族庄园)建设项目

实施三大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工程

全面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黄河文化公园(甘肃段)保护传承规划》以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建设等文物保护项目为重点,放大遗产旅游的综合效应。

(一)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落实《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建立健全长城保护责任体系传承利用体系发挥武威市长城文化保护研究院职能作用,对接敦煌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加强保护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围绕长城国家公园甘肃段338”空间布局,加强武威境内天祝雪域高原长城、民勤大漠深处长城、凉州古浪连续完整的明长城遗址保护利用突出武威境内长城整体辨识度实施长城本体保护、展示利用和周边环境整治项目整合长城周边石窟寺、古建筑、古遗址、非遗等历史文化遗产、交通道路、景区景点、公共设施及长城沿线雪山、草原、沙漠等特色资源,探索建设长城博物馆,打造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特色长城体验基地”“长城历史文化研学基地”“长城沿线非遗展演基地”等主题旅游线路产品,成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积极融入全省“一线、两区、多节点”空间布局全力争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建设项目。以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为契机,弘扬长征精神和革命文化统筹做好保护、管理、运用各项工作,全市革命文物保存状况显著改善重点支持一批“红色纪念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重点项目,推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线路,将武威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打造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家园。

(三)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依据地理特征、水系分布、文化禀赋和发展潜力系统化梳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文化资源谱系,创新黄河文化开发利用模式,弘扬黄河文化,延续黄河文脉,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模式,构建黄河文化发展新格局。加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重点文化资源的梳理、传承和利用,初步建成黄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体系,培根铸魂价值标识体系初步形成,黄河文化融合发展与惠民育民利民作用日益突出。

专栏 3 :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和建设项目

1.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和建设项目实施长城(凉州区头墩营城址及烽燧遗址、民勤城西滩故城、古浪沙河塘、青山寺墩、高月台墩、王家墩、新墩岭、大墩子等)遗址保护修缮项目,长城重要点段数字化项目,武威市汉长城(凉州段)保护利用项目,明长城民勤段部分关堡、烽火台围栏保护项目,武威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古浪段)建设项目,武威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天祝段)建设项目,明长城(凉州段)展示利用项目。

2.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和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凉州战役纪念馆,古浪战役纪念馆二期建设项目,古浪三战遗址保护建设项目,西路军古浪战场遗址综合利用等项目。

3.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保护利用和建设项目。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实施天堂景区、华藏景区、乌鞘岭景区等重点项目开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武威段)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快普惠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品牌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全市公共文化场馆,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升级转型和智能化、数字化设施的应用,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探索在全市重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单位开展个性化服务,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网上配送、设施网上预订、活动网上预约等功能营造与新时代群众物质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空间。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文化广场的新建或改扩建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示范点建设。落实新建和改扩建住宅区配套公共文化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建设美术馆、符合国家规定的纪念馆。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水平,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组建以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纽带的高粘性粉丝文化社群。

(二)大力推进“书香武威”建设实施雍凉书院、中华孝道文化展览馆项目。建设全市智慧图书阅读服务体系扎实推进书香城市(县、区)、书香乡镇(街道)、书香乡村(社区)、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机关、书香企业、书香军营(警营)建设2025力争在全市建成30家社区、家庭图书室,并纳入市图书馆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好总分馆建设模式,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统借统还、数据交接的全民阅读体系。支持以租赁、委托社会力量等方式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城市书房等公共文化设施。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及重大节庆,深入开展万人吟诵凉州词书香家庭评选活动实施青少年阅读素养提升计划,策划系列亲子阅读活动。持续开展图书、文博、展览、科技等流动文化服务依托公共图书馆汇聚、培育一批领读者、阅读推广人、阅读社群丰富书香武威建设内容

(三)加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纪念馆、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等建设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对接全省“陇上飞阅”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全市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的云平台服务体系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推动广播电视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加快实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活动承接和文化志愿活动,形成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完成市文化馆、美术馆布展建设,培育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稳妥推进县以下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管理运营。依托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行动计划、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拓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巩固武威市一站式阅读服务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为出发点,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三留守人员、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集中实施扶贫解困项目,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五)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广泛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展演展示活动五一”“七一、国庆等节日开展主题文艺活动,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引导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加大对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推动各级文化馆设立全民艺术普及周举办民俗民间文艺大赛,增强社会影响力。

 

专栏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重点项目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项目武威历史名人馆建设项目美术馆中国丝绸之路文化珍宝馆综合体建设项目武威舫策文化创意大厦建设项目凉州区文化馆提升改造项目民勤县文化体育中心建设项目古浪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项目天祝县村级文化体育健身场所建设项目。

2.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项目加快数字图书馆、乡镇数字文化建设,实施凉州区、民勤县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项目。

 

第五章 坚定创意发展,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

以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内容形式、载体渠道、业态模式等创新,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提升,文化消费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

一、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实施文化产业科技赋能行动,培育壮大线上演播、云展览、数字艺术、创意设计、沉浸式体验、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落实产业数字化发展,促进数字资源的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文化产品充分运用数字文化产业形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在武威市博物馆及民勤、古浪、天祝县博物馆,提升数字艺术展示产品应用,开发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等产品。支持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园区街区等运用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以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摘星小镇等为重点,发展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展览、沉浸式娱乐体验等业态。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线上发展,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互联网平台开展演播。鼓励剧场数字化发展,以历史情景歌舞剧《梦幻凉州》话剧《八步沙》为试点,促进文艺院团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完善演播商业模式,打造以“凉州文化”为主的舞台艺术演播知名品牌。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支持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发展。降低社会资本准入门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加强文化消费场所建设,发展新型文化市场业态,组织开展电子票务、电影院线、演出院线、网络书店等现代流通形式。优先从重点文保单位、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试点,持续优化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常态化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彰显武威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的原创艺术精品加大扶持力度。创排研磨《苏武牧羊》《千年华锐》等艺术精品,拍摄制作凉州会盟”“西凉马超为主题的影视节目。支持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等艺术门类创新发展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促进网络文学、网络剧、微电影等新兴文艺产品繁荣有序发展。开展公共文化产品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务工人员集聚区等重点活动送戏下乡大型歌舞剧百村万户巡演活动实现优秀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加大对网络文艺引导力度培养优秀网络文艺人才通过发展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产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文化产品。坚持一手抓建设发展,一手抓规范管理,重点培育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一批文化产业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引导扩大文化消费能力

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持续培育全市文化消费增长点。依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等重大文化片区,改造一批老旧街区,引导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将文化消费发展理念与文创商店、景区餐饮、酒店等消费场所以及新建、改造提升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相融合,重点发展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培训场所等多种业态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地。探索制定促消费优惠政策,举办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消费体验等活动,积极发展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推广电子票、云排队等网络方式,提升数字化预约能力培育文化消费产品体系提升城乡居民文化娱乐消费能力。积极参与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等,拓宽展会文化消费市场

四、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消费,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促进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助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推动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创意设计水平,合理开发农耕文化、农业文化遗产,支持发展富有文化创意含量的农耕体验、田园观光等特色农业。提升日用品、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电子产品、服装服饰、体育用品等消费品文化内涵和设计水平,增加多样化供给,引导文化消费升级。推动文化与商业深度融合,鼓励打造汇聚艺术表演、阅读分享、观影体验等消费业态的文化商业综合体。提升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文化含量,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服务高品质生活需求。

 

第六章 坚持优质发展,实施旅游提维升级工程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专项旅游和高端定制旅游产品,不断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拓宽武威文旅的C位”出镜渠道,实现武威文旅的“A角”出戏

全面提升旅游供给能力

通过业态提升、创新和突破,积极开发新型特色产品,提升现代旅游产品供给能力重点打造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工业旅游、夜间旅游等产品,打造符合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的中高端产品,创造旅游消费新热点,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景区产品体系。推动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凉州会盟纪念馆、天梯山石窟景区、武威沙漠绿舟生态旅游示范区(沙漠公园天祝冰沟河一批核心景区提标升级,优化和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管理水平、服务能力智能化水平着力构建精品旅游景区体系大力开发观光与休闲、度假、探险、养生、科普、研学等结合的高品质复合型产品。

(二)扎实推进4A级及以上景区创建工作按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标准,完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强化景区科技应用水平,重点实施铜奔马文化旅游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项目,争取铜奔马文化旅游景区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将天梯山石窟景区、民勤苏武沙漠景区等景区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专栏 5 :创新景区产品供给能力重点项目

1.景区提升、改造和优化项目重点实施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品质提升改造及改扩建项目、武威沙漠绿舟生态旅游示范区(沙漠公园)建设项目、头道槽大漠旅游景区开发项目、民勤县石羊河景区建设项目、民勤县苏武沙漠景区建设项目、古浪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天祝华锐民族文化百里风情长廊建设项目

2.传统A级旅游景区业态的优化和提升项目推动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凉州会盟纪念地、武威沙漠公园、红军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天祝冰沟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等4A级旅游景区向观光、休闲、度假、研学、科普、摄影、康养及红色培训等的综合性景区转变。

推进研学旅游体系建设推动文化旅游资源与大中小学生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教学计划等结合,优化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农耕文化、长征故事、劳动教育等主题研学旅行线路和课程设置,重点开发以儒家文化、凉州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等为主的历史文化产品,以戈壁绿洲、藏土风情、大漠戈壁动植物等为主的生态研学产品以科技馆、民勤摘星小镇等为主的科普研学产品,以普康田园综合体、金帆农业科技田园综合体等为主的农耕研学产品,以古浪战役纪念馆、八步沙林场等为主的红色研学产品等系列研学主题产品强化研学旅行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开展国家级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创建工作

融入康养产业发展趋势实施文化旅游康养倍增计划,2025康养文化旅游收入占文化旅游总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将武威打造成为集中医理疗、中医养生、康复中心、休闲疗养旅游为一体的康养胜地。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挖掘文养、酒养、沙养、医养、山水养等要素,重点实施武威重离子中心华锐藏医药康养特色小镇等项目培育生态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文化康养旅游、温泉养生康养旅游、体育康养旅游等产体系

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依托森林、草原、沙漠等资源,开发森林生态、养生度假、科普教育自然观光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以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天祝县冰沟河景区、乌鞘岭景区、苏武沙漠景区、金水源丝路驿站等为重点,在保护森林、沙漠和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法有序发展森林草原游和沙漠生态观光体验。加强对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监管与保护,推进旅游与生态的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发展祁连山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塑造红色旅游品牌体系融入全省长征丰碑红色旅游品牌矩阵,弘扬红色精神,讲好革命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坚持把红色旅游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相结合,利用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打造具有武威特色的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以红西路军古浪战役纪念馆景区为核心,建设集红色旅游、古城历史文化、军事文化为一体的立体式文化产业园重点打造以古浪八步沙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为主的红色+乡村、红色+生态、红色+文创、红色+民俗等红色旅游复合型产品举办红色旅游节庆活动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七)培育工业旅游发展动能将工业旅游培育成文化旅游发展的新领域和新动能,完善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和环境提升,培育工业旅游消费项目。支持社会资本利用老旧厂房、工业遗存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积极探索打造工业旅游样板。开辟亿利洁能、静脉产业园、威龙葡萄庄园、莫高生态酒堡、玛岈冰川矿泉水等工业旅游产品,全面培育体验、观光、研学、科普等为主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

(八)培育夜间旅游消费市场支持凉州老街夜市、民勤苏武沙羊美食街、古浪万客隆市场、天祝金沙巷夜市等提升文化旅游魅力,丰富夜间旅游产品,改善夜间消费环境支持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主题公园和主要景区开办灯光夜场,举办灯光节、音乐节、露营节等夜游节庆活动。大力发展夜间曲艺演出、影视娱乐、文化休闲等业态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坊等夜间旅游逐渐成为打卡热点区。推动文化演艺进景区,打造白天观景,夜晚看剧旅游体验。组织举办各类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餐饮嘉年华等活动,提升夜间旅游交通服务能力,做大餐饮市场夜间消费力争创建12条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专栏 6 :特色产品重点培育项目

1.研学旅游产品。与大中小学生实践教学、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发展大学生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开发研学旅行课程,以铜奔马文化旅游景区、凉州会盟纪念馆、市博物馆、民勤石羊河景区、摘星小镇、古浪红色文化产业园、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大靖历史文化名镇、天堂民族风情小镇、天祝抓喜秀龙、天祝华锐民族文化百里风情长廊等为重点,开发历史文化研学生态研学、农耕研学、科普研学、红色研学等系列研学产品。

2.康养旅游产品。以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重离子治疗中心、温泉度假村、天堂民俗风情小镇等为重点,培育生态康养、中医药康养、文化康养、康体养生、体育康养等产

3.生态旅游产品。以天梯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头道槽大漠旅游景区民勤石羊河景区、古浪大漠绿洲生态旅游文化影视基地、天祝冰沟河景区等为重点,开发生态观光、生态教育、沙漠体验、摄影拍照等系列产品。

4.红色旅游产品。以古浪红色文化产业园、八步沙“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等为重点,重点实施古浪战役纪念馆二期建设项目、凉州战役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开发红色旅游、研学教育、课程培训等系列产品。

5.工业旅游产品。开发亿利洁能、静脉产业园、威龙葡萄庄园、莫高生态酒堡等工业旅游线路,提升工业旅游景区、产品、产业链的科技化水平,推进科技、工业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开发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娱乐体验等系列产品。

6.夜间旅游产品。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积极组织申报旅游休闲街区,开发城市休闲、康养旅居、特色住宿、休闲避暑等系列产品。

提高旅游产业服务能力

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提升全区域旅游服务要素品质,完善产业要素配置,拓展旅游时空范围。

(一)实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提升“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供给能力,加快城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推进旅游服务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发展创建一批特色旅游景区、旅游小镇和特色街区。到2025年,争取凉州区创建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祝县、民勤县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构建多元化特色产业体系加强与专业深度合作,将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天梯山精品民宿、民勤苏武沙漠景区、民勤摘星小镇、哈溪十六号院子等打造成为有市场引领力的网红打卡地和文旅业态新地标。深度开发地方饮食文化,建设风味美食特色街区、农家乐、乡村美食集聚区。适度发展高星级酒店,大力发展主题酒店、养生度假酒店、乡村民宿客栈、郊野别墅酒店、葡萄酒庄园酒店等特色住宿扶持和培育文旅商品骨干企业,加大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营销力度,持续开发凉州印象系列文旅游商品。持续推动《梦幻凉州》天马·赋等实景剧目在4A级及以上景区常态化演出。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房车自驾营地和交通驿站建设。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优化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布局和功能,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弥补旅游发展短板。

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依托客运枢纽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完善集散换乘、信息咨询、应急救援、票务预订、随程讲解等功能。按照国家4A级以上景区和绿色旅游景区标准,重点建设景区内道路、游步道、停车场、游客中心、观景台、A级厕所、休憩设施、固定演艺场所等项目提高供水供电、通讯、智能管理、应急救援、垃圾污水处理、安全消防、医疗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水平。节假日和旅游高峰期在城市旅游景区(点)、博物馆、纪念馆、餐饮购物集中的商业场所等地设停车场或旅游客运车辆临时停靠点及时发布交通预警信息。完善重点城镇的旅游服务功能,增强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文化旅游素,建设街心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地等城市景观区,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城乡全覆盖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建设全域旅游导览图、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牌、旅游服务导向系统及景区导览标识牌。推进旅游道路景观廊道建设,重点建设沿线观景台、停车场等设施在高等级公路建设停车场、观景平台、旅游厕所、景区指南等设施,提供道路引导、咨询、观景、购物等服务。

专栏 7 :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1.旅游公共服务标识系统工程。设立旅游公共服务标识系统,完善武威市旅游交通、公共信息指引和景区导引的便捷和个性服务,优化旅游交通示意图、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牌、旅游服务导向系统、景区导览标识牌。

2.旅游基础设施优化和提升工程。重点做好3A级及以上景区等重点区域的道路、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的提升改造

提升文旅品牌竞争力

丰富和拓展旅游品牌内涵,实施营销体系多维创新,全面拓展客源市场,持续巩固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拓宽文旅品牌宣传渠道。以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建成投运为契机,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广覆盖的宣传报道品牌营销。持续宣传推介历史文化游、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绿色乡村游、红色文化游、科普研学游、城市休闲游、自驾体验游八条精品线路,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加强与兰州、西宁、银川、阿拉善盟等地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合作,实现区域联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二)持续提升节会的影响力主动融入全省建设丝绸之路旅游黄金带的战略格局,积极参加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大型节会活动联合张掖、嘉峪关、敦煌等热门景点景区,整合宣传营销资源,让独具特色的武威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在游客心中烙下深深的天马印记常态化举办凉州文化论坛”“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天祝赛马会等节会配合举办陇越骑联山地自行车多日赛、腾格里(民勤)沙漠半程马拉松挑战赛等品牌赛事活动让更多游客把武威列为选之地。鼓励县区谋划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节会持续做好最美农庄评选大赛、文旅商品创设大赛、文化旅游微视频动漫大赛、红色文化体验主题党日等特色旅游活动,助推全市节会旅游发展,进一步提升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持续做好入境旅游市场健全入境旅游引客相关政策,全球推广天马行空·自在武威,丰富入境旅游适销产品供给,实现入境旅游振兴。在重点国际市场开展武威文化旅游营销展示活动利用好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南向通道旅游推广联盟的合作机制,与主要客源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重点加强与入境旅游市场的重点地区和“一带一路”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逐步提高入境旅游市场占有率。

(四)扎实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重点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借助一部手机游甘肃公共服务门户,构建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和智慧旅游支撑云、功能云、内容云的智慧旅游体系,加快实现旅游业态智慧化,创建智慧旅游服务典范。一是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场馆)建设。2021年底前,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实现在线预约服务。到2022年,文化旅游智慧化建设全面展开,高质量进入一部手机游甘肃”APP系统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国家三级及以上博物馆全部实现数字化、智慧化,重点酒店、民宿、乡村旅游基本实现智慧化。二是全面构建涉旅大数据体系推动文旅大数据横向接入涉旅市直部门、企业数据,重点推进3A级以上景区、重点旅行社、星级酒店和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场所信息接入,与省内外高校合作,深入开展文旅大数据研究应用,建设数字文旅信息库,建成基于大数据的景区、目的地分析平台,形成产业发展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测评诊断平台。三是形成“我拍我炫”自媒体运营宣传的社会氛围。依托武威重点景区和旅游精品线路,突出“天马行空·自在武威”的品牌形象,积极主动与短视频等平台合作,寻找与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强的账号和网红合作,形成人人都是宣传者的社会氛围,提升“我拍我炫”的宣传能力

(五)打造武威文旅品牌IP核心数字营销矩阵。优选网络宣传公司、OTA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实现武威文旅核心信息年曝光量位于全省前列。加强全市文旅系统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运营管理,用好西瓜、火山等小视频平台,以“图文+视频+全景”聚合方式打造核心IP,形成新媒体宣传矩阵,构建全方位、立体式、高密度精准对外宣传格局。

)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发挥武威市在河西五市联盟中的重要作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文化保护传承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全面落实《十四五”“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支持办好重点对外交流的重大活动和节会。用好欢乐春节”“部省合作”“中外文化旅游年、国际旅游节、国际旅展、美丽中国”“云游中国等交流平台。精心策划论、展、演、游、贸、创等内容的活动,做好与全省高规格、高水平的一会一节等活动的衔接和协同发展加强丝路故事(武威)、武威故事的多元化国际表达持续提高武威国际文化旅游知名度。

 

第七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

坚持发展乡村旅游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融合对接,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围绕“大生态、丝路情、真生活”的品质要求,发挥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和牛羊猪禽八大主导产业优势,把武威打造成集民俗文化体验、乡村休闲游憩、乡土养心度假、亲子教育于一体的丝路原乡休闲度假目的地

一、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景观化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周边自驾车房车营地、自行车驿站、游客步道等慢行系统建设,加强村镇道路、水电、通讯、消防、环卫、给排水等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旅游基础条件。提升重点旅游村和传统村落环境。积极推广美丽乡村、乡村+非遗、民俗+演艺、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景村一体化互补共建、乡村创客引领、民宿IP带动、艺术研学创意乡村等发展模式。实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广项目,宣传推广和营销武威系列名菜、名宴、名吃、名店,推动甘味的武威味道全面打造“丝路遗风、原乡武威”的乡村旅游品牌。提升乡村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将乡村旅游安全纳市场综合监管体系。

 

专栏 :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项目

加强凉州蜻蜓村、民勤红旗谷、天祝天堂村等重点乡村旅游的持续性培育以及凉州区作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的发挥,加快现有乡村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对标创建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支持大红沟等传统乡村旅游点的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改造提升乡村旅游景区的客服中心、厕所、停车场、观景台等服务设施,健全旅游标识系统,完善乡村旅游水、电、路、网、厕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探索乡村旅游创新业态

培育乡村旅游运营管理公司和乡村旅游带头人,推动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向专业托管、连锁加盟、合作共赢转变,引进金融资本、社会资金、村民自有资产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打造农旅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具有带动性、示范项目。加大“丝路情”主题特色民宿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组织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省级乡村旅游样板村(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样板村)。引进文创、非遗、艺术、民宿、摄影、养生、书法等业态,增强群众致富能力创新策划开展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打造端午、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乡村旅游品牌。

专栏 :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

1.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发挥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和牛羊猪禽果菜菌草八大产业优势,包装开发农特产品。

2.打造乡村振兴文旅样板村建设乡村旅游样板村(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样板村)22个,力争达到国家4A级标准的乡村旅游景区1形成1-2条知名乡村风景道

3.精品民宿建设及等级旅游民宿培育计划项目培育摘星小镇等特色精品民宿20家以上,乡村旅游合作社20家乡村旅游龙头企业5

4.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做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的推荐工作,优先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样板村、精品民宿乡村旅游合作社乡村旅游龙头企业中择优选择。

三、实现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

大力发展民俗村、农家乐、农家客栈、乡村舞台和特色旅游商品销售商店。整治乡村旅游点周边的脏、乱、差现象。鼓励4A级以上景区与周边乡村联动,发展葡萄、苹果、蜜瓜、红枣、枸杞等优势产业为依托的乡村度假庄园,促进乡村旅游集中连片发展推出踏青赏花、果蔬采摘、山水休闲、黄土风情、农耕体验、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线路培育特色化、多样化、差异化乡村旅游产品和品牌,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产业体系。

、开展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

借助携程、途牛、驴妈妈等电商平台,加大乡村旅游景区、民宿客栈、民俗演艺、乡村餐饮等产品营销,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增收。加快推进数字化乡村旅游发展,拍摄武威乡村旅游系列主题微电影,开展武威乡村旅游原创主题微视频征集与评选活动。创新升级品牌线路产品,加快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乡村文旅产品体系,抓好乡村文旅网红大V培养,鼓励网红大V直播带货。

 

 坚持体育靓市,实施优质化惠民工程

全面贯彻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总体发展战略,深入落实《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若干措施》,加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着力打造品牌赛事,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动力源和武威的靓丽名片。

一、合理布局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持续推进科学健身、文明健身,引领全民健身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市、县区体育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公共体育设施实现全覆盖。到202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

(一)科学布局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体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道路建设、公园建设,最大限度拓展全民健身运动区域,营造“随时随处都可以健身”的良好环境。市级建成“12(即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游泳)馆),县区全部建成全民健身中心,乡镇建成体育健身中心,村级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鼓励社会足球场的建设。有条件的公园、绿地、广场配全民健身设施。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向社会公示开放时间和服务内容,努力提高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率。

专栏 1健身重点实施项目

武威市体育场、武威市游泳馆、武威市体育运动学校迁建、凉州区全民健身中心、凉州区体育公园、民勤县文化体育中心、古浪县体育公园、古浪县体育馆、天祝县体育场、天祝县体育公园、天祝县游泳馆、天祝县传统民族体育运动场、足球场、健身步道等项目。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贯彻落实甘肃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制定出台《武威市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创新工作思路,积极引导开展小型分散的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积极培养健身意识和健康生活习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等主题示范活动,持续推进五个百万人群体育健身行动,着力培育天祝县民族赛马大会、民勤县沙滩排球邀请赛、古浪县长城徒步走、全市广场舞大赛、万人健步行等品牌赛事活动。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扶持推广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每年举办大型体育活动12场,举办各级各类活动1000场次以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三)建设城市社区“10-15分钟健身圈重点加强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健身路径、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体育设施配建标准,确保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大对城市居住区和办公区绿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增建全民健身设施。鼓励各地在人口密集区推广多功能、季节性、可移动、可拆卸、绿色环保的健身设施。

(四)加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重视对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中榜样人物的培育。加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的互联互通,积极开展优秀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2025力争全市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8000人。

(五)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构建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体系、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服务网络。加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全民健身服务供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为老年人健身提供科学指导。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优惠政策,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六)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向项目化、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品牌化的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延伸,加强对基层体育组织的指导服务,鼓励自发性的健身团体和健身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努力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新局面。

二、促进竞技体育水平全面提高

改革完善市运会和大型综合运动会竞赛办法,优化项目结构,淡化金牌意识,强化人才培育。建立健全以市运动会、县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校运会为主体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形成科学的体育人才发现机制,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积极申办国内省内高水平体育赛事2022年十五届省运会上,争取团体总分、金牌总数进入全省中上游水平。

(一)精心培育精品项目提高体育赛事策划运营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精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共同参与的丝绸之路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赛事,打造武威体育赛事品牌。引导社会力量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提升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品牌赛事。

(二)不断提高竞技水平。科学设置运动项目,做好训练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育等工作,出台激励机制,吸引广大青少年从事业余训练,促进县区业余训练全面开展,逐步提升业余训练水平做好三大球“三小球”等项目的推广,加大政策、经费等扶持力度,在体育器材、场馆设施项目上做好保障。加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努力向省级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力争武威籍运动员在全省、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三、全面改善青少年健康素质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入推进体教融合,与教育、卫生和共青团组织等单位统筹协调解决青少年体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优化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坚持体教融合持续深化,创建各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保障青少年健康素质全面提升。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对大型体育活动的管理,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

四、扎实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努力凉州区传统武术、沙漠越野民勤县沙漠马拉松古浪县长城徒步天祝县赛马等打造成品牌体育赛事。培育苏武沙漠景区等休闲运动特色产业区,培育沙漠公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铜奔马文化旅游景区——武威温泉度假村等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将铜奔马旅游景区创建成国家级健身休闲产业基地。体彩销售网点持续新增,体育彩票年销售额力争突破2.5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8亿元。

(二)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卫健、养老等事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足球师资培训基地、太极拳培训基地、户外登山体育营地、冰雪运动场、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地、垂钓休闲养生基地、赛鸽工棚、马文化基地等,不断打造新的体育消费热点。实施“互联网+健身”,整合宣传、精神文明、卫健、教育、民政、自然资源、住建、养老等部门相关工作,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坚持深度融合,实施新业态培育工程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关联产业的旅游功能,策划实施文化内涵深厚、游客参与度高、吸引力强的体验性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丰富多元化产品业态

文化旅游+体育

提升体育设施的文化旅游休闲功能,鼓励体育场馆开发特色运动、歌舞、杂技等体育演艺产品。依托重点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发展房车露营、冰雪运动、马术等体育旅游业态,推出主题赛事活动,开展水上漂流、空中滑翔、徒步穿越等体育健身旅游项目。

文化旅游+非遗

建立适应文旅融合发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择优包装一批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博物馆等区域。完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旅游功能,培育发展文创旅游、定制旅游等新业态,开发非遗主题的产品。

文化旅游+博物馆

加快现代博物馆体系建设,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打造数字博物馆和虚拟旅游,纳入全市乃至全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完善市博物馆、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西夏博物馆等重点场馆旅游集散咨询服务功能,优化体验产品体系,营造文化旅游氛围。

文化旅游+文创

创新研发以长城文化、丝路文化、凉州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创旅游商品,深入研究武威文创产品市场发展特征和趋势,培育文化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网络化文创旅游商品营销体系,扩大文化旅游购物消费。在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机场、车站、演艺场星级宾馆设立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名品馆。

文化旅游+交通

深化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客运枢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营造,打造一批武威特色的服务区。发挥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优势,依托连霍高速公路、G338天祝至景泰、G312武威段、S315古浪至凉州区、S588高坝至祁连、S234炭山岭至赛什斯等交通线和民勤通航小镇、通航乐园等项目,创新交旅融合发展模式,建设红色旅游、民俗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交通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引导自驾车房车旅游、低空飞行等产品发展。提升交通旅游一体化服务能力,建立旅游风景道建管养运新模式,推进旅游风景道市场化运作。

文化旅游+“五城同创”

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职能职责作用,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法治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卫生城市,促进重点景区、公共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方面的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重点景区、场馆等区域管理的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化的精品点位,助推武威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文化旅游+水利

抢抓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建设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对文化旅游发展的重大促进作用,推进生态保护、水利建设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凉州区农业休闲旅游、民勤县防沙治沙产业旅游、古浪县生态文化旅游、天祝县天堂寺水利文化旅游。

 

 强化综合监管,实施文旅市场优化工程

坚持依法治旅,统筹推进制度创新,强化旅游安全服务保障,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营造安全、文明、有序、舒畅的文化旅游环境。

一、优化文化旅游市场环境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一)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推进文化娱乐、上网服务等领域证照分离改革。落实减证便民要求,稳步推进旅行社领域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信息化监管平台功能,推动涉企事项一网通办,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指尖办”“就近办。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消除市场壁垒,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依法重拳打击不合理低价游、零负团费、强迫购物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放心、舒心、爱心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

(二)推进依法治文依法治旅。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文化旅游治理体系。做好新修订的《甘肃省旅游条例》宣贯工作,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部门协同机制,推进改革举措系统集成,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夯实文化和旅游统计基础,完善统计制度,提升统计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工作规则健全、责任明确、机制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制定八五普法方案,重点围绕依法履行两统一职责,不断更新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理念、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法治文化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整理地方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资源,创作和推出一批优秀法治文艺作品,在全行业形成尊崇、信仰、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

二、培育文化旅游市场主体

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升级需求,推动传统文化和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一)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旅行社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支持旅行社整合优势资源,加大产品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天马宾馆、云翔国际酒店、瑞一国际酒店、西凉大酒店等星级饭店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在硬件设施提升、5G技术应用、服务软实力、现代化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持续提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和宾客满意度全面落实阳光娱乐行动计划,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需要的娱乐市场,引导娱乐场所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品质。推动文化娱乐、上网服务、演出和艺术品等行业转型升级,推进阳光娱乐和绿色上网,加强未成年人保护。鼓励传统文化经营场所设施提升改造,推动演出院线、娱乐场所、上网服务场所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创新景区监管手段,落实错峰、预约、限量要求,提高智慧化监管水平。

(二)发展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培育骨干文化旅游企业,鼓励国有文化旅游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形成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支持中小微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方向发展。鼓励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文化和旅游企业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理念先进、模式创新的在线演出市场主体。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旅游民宿等与在线旅游企业加强合作。

完善文旅市场监管机制

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提高文化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能力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依法履行文化旅游市场监管职责。利用数字政府平台,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跨部门、跨地区共享公安、交通、环境、金融、气象等部门数据,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与创新应用,形成联合执法监管机制。严格实行综合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加强队容风纪管理,严肃廉政纪律。全面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健全考核机制。推进互联网+监管体系,发挥大数据监管效能构建业务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跟踪、全程留痕可追溯,手段动态调整的智慧监管平台。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健全文化旅游市场信用体系。稳步推进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推动双随机抽查结果部门间共享交换和互认互用。

、加强文化旅游安全与应急管理

一是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宣传文化领域制度建设,筑牢文化安全屏障。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处置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导向,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进行把关。建立健全网络文化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加强文化旅游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

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建立体系完备、职责明确、高效运转的文化旅游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化解危害文化旅游安全的风险挑战。完善安全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对文物、文化旅游、体育、广电等设施、项目、活动加强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责任制,层层压实责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三是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完善文体广电旅游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强化事前预防、事发预警、事中救援、事后重建机制,实施智慧文旅的应急和安全监管项目,落实旅游企业特种设备、食品卫生安全等联合监管责任。进一步加强旅游场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做好旅行安全提示,加强对游客的安全引导,有效开展应对重大疫情、突发灾情、设施停运、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的演练。

五、深化文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持续深化执法机构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整合执法职能及队伍,保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相对独立性。深化市、区同城一支队伍改革成果,减少多层重复执法,建强执法队伍强化执法人员、执法装备和执法经费的保障。进一步摸索适合局队合一体制的综合执法工作模式,压实县(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履行执法职责和加强队伍建设的责任。探索建立乡镇综合检查与县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协调配合和专业指导机制。

六、深入推进文明旅游工作

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促进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传播,以淫秽色情低俗、赌博暴力、涉毒、危害社会公德等禁止内容为重点,持续加强对网络表演、网络音乐、网络动漫市场执法检查,督促平台企业加强内容自查整改。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导向,加强部门合作,推进文明旅游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大力倡导文明出游。从严整治不文明旅游行为,落实文明旅游红黑制度。在旅游饭店和餐饮点普及开展公筷公勺”“光盘行动和旅游餐饮节约标准推广活动。鼓励开展文明旅游公益广告创作与播出,加强正面引导,强化舆论监督。在景区公共场所建立旅游志愿者队伍和文明旅游监督岗,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明旅游舆论环境。适时组织4A以上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等重点旅游企业或单位申报国家和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开展文明旅游为中国加分”“文明餐桌等活动开展抵制不合理低价游主题宣传,引导游客理性消费、理性维权。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多种形式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工作

 

第十一章 统筹绿色发展,确保资源永续利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促进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武威市“十四五”文体广电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属全市文体广电旅游宏观发展规划,《规划》依据《武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武政发〔202117号)《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甘文旅厅字〔202172号)《甘肃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甘文局发〔2021110号)规划,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目标,多次征求了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区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综合分析,本规划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法律法规及国家重大政策规范,与上位规划和武威市相关规划相协调,不会产生负面环境影响。《规划》中的个别项目可能未对接到位,有可能在项目建设时受土地利用性质及自然保护的限制,但一般可通过调整项目选址予以解决。

二、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

依法依规实施《规划》中所列项目的环境影响监测和评价,从源头预防实施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完善预防或者减轻文体广电旅游项目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管理或者技术等措施,逐步实施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目的地、文博场所、体育场所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云系统)全覆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能够动态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将保护优先的原则落到实处

三、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一)生态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规划》中部分项目可能涉及武威市生态保护红线及重要环境敏感区,虽均属于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可以合理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利用,但旅游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可能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规划》项目建设运营必须严守国家和甘肃省关于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规定,依法执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相关规定和要求。落实主体责任,不在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开发区内从事项目建设经营活动。在各类项目建设前,应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套合,详细调查工程占地区域珍稀保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选址选线应避开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分布区域。《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做好水土保持措施,避免造成水土流失,防止加重荒漠化。旅游区内人工景点与服务设施的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用材、质感及色彩以及景区内宣传牌、标志牌的设置应同自然资源和景观特色、当地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不得建设威胁本地物种资源、降低景观相容性或破坏景观的项目。

(二)大气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文体广电旅游项目建设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土石方开挖、物料运输、物料抛撒等产生的扬尘,全面采取洒水降尘等环保措施,最大化降低大气环境污染。《规划》实施后大气环境污染主要来自餐饮油烟和交通工具尾气污染,应采用尾气达标的运输车辆,使用环保旅游观光车、安装油烟净化设施、提倡游客步行或采用自行车游览,尽量减少环境影响。

(三)水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文体旅游活动的水污染主要是食宿排放的生活污水,应加强治理,提倡厉行节约、低碳活动。城镇和景区(点)生活污水应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或B标)后排放。未纳入市政污水管网的生活污水,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要求,可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扫、冲厕和车辆冲洗等。

(四)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规划》实施后固体废物主要为游客与规划区内居民的生活垃圾,通过分类投放、定时清运至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景区观光车产生的废旧蓄电池,应进行分类管理、科学贮存。采取相应措施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降为最低。

(五)声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规划》项目中没有较大的噪声源,噪声源主要为交通噪声、停车场噪声、游览噪声及营业活动噪声。通过建设智慧停车场,限制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营业时间,加强商业经营活动噪声监管,在学校、村庄等环境敏感区实行限制车速、禁止鸣笛等措施,降低噪声源对声环境的影响。

(六)社会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规划》的实施将促进文体广电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当地居民收入,减轻社会压力,利于社会稳定。有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活态传承,有利于非物质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但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人次逐渐增加,有可能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异化,应尽可能降低对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避免造成民俗文化的蜕变或消亡。

四、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武威市旅游资源富集度好,空间和环境承载力较大、《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全满足《规划》实施。同时,文体广电和旅游项目应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合理测算最大环境承载量,并制订流量控制预案,做好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有效规范游客活动,将文体和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切忌过度开发。

五、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规划》符合国家及甘肃省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要求,与相关规划协调充分。《规划》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注重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有助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武威市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但项目布局合理、空间尺度适宜、环境友好,能够承载《规划》实施需求。《规划》中所列项目对包括生态、大气、地表水、噪声、固废等环境影响很小,或可能造成轻度不利影响,但通过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和减缓措施,严格项目环境准入,落实环境保护规划、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保设施管理和维护,可从源头上缓解和消除不利影响。在《规划》实施期,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化建设,推进全行业全员绿色教育,全面倡导绿色消费。加强综合监管和舆论监督,做好文化旅游领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六、资源可持续利用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发展理念,助力全市双碳目标实现。严格遵守生态红线,在保护前提下做好资源开发、运营管理。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做好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建立健全防灾减害预警机制严守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形成系统保护的新体制、新模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等景区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确保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二章 综合保障

一、组织保障

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规划组织,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作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组织机构,将相关工作纳入武威市十四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及时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指导、深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行业建设,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重点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企业等协同配合,围绕发展的难点和短板,谋划发展、深化改革、破解难题,齐心协力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进一步深化行业改革,理顺主管部门、事业单位、文旅企业之间的运行关系,持续用新体制、新机制破解发展过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全力支撑文化旅游名市建设

二、政策保障

结合全市发展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强规划引导,落实工作责任,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和重点,制定十四五期间重大项目工作计划,抓紧推进重大项目组织实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完善发展协调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发挥职能优势,明确责任主体和时间进度,密切协调配合,在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持续落实好《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意见》,做大做强市场主体、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宣传营销,运用好税费、融资、用地、人才培养等政策。持续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优化整合文化旅游市场资源。

三、资金保障

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宣传推广、消费提振等方向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行业建设。健全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机制,落实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文体广电旅游与金融合作,建立财政、基金、银行社会等多元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武威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用好各政策和商业银行的各项普惠金融资金,引导募集社会资金投入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政府对文体广电旅游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体育事业、广播影视、宣传推介和商品研发等方面。

四、人才保障

强化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搭建全市行业发展研究平台,开展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战略策略谋划、市场营销策划、人力资源开发、智慧行业发展等研究。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一线合理流动。加大市场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等项目。培育文旅工匠人才实施新时代文化艺术领军人才聘期考核、高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项目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落实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和旅游工作者专项实施方案强化基层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基层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培训。推进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队伍建设。实施导游专业素养研培计划。扶持新型职业旅农,培养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夯实基层人才队伍。以党政干部、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为重点加强培养锻炼。选派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参加国家文旅部国情研修班,适时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

五、土地保障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指导约束作用,统筹和综合平衡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需求。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充分考虑文化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需求,文化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实行旅游开发建设用地差别化政策,鼓励文化旅游项目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使用未利用地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的,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提倡和引导文化旅游项目采取离地高架方式建设文化旅游固定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六、加强评估考核

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监测评估体系,严格把握中期评估时间节点,做好相关目标调整。加强评估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构建全市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对建设、发展的指引作用,同步衔接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形成落实规划任务的合力。完善规划实施落实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和进度要求,做到任务分解到位,责任落实到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