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陈列展览

高原春秋

日期:2020年05月05日

前言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海拔在2040~4874米之间。位于县境中部的乌鞘岭横亘东西,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逐源溯古,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天祝境内就有人类的活动,夏、商至汉初,戎羌、月氏、匈奴以及中原移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自隋唐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吐蕃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宋代属凉州六谷部管辖范围,明至清初实行千百户制度,清乾隆十八年(1537年)设庄浪茶马厅,管辖今天祝36族、14寺院,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取藏传佛教寺院中颇负盛名的天堂寺和祝贡寺首字为名,成立天祝乡,隶属永登县。1949年天祝解放,自1950年建县以来,天祝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正在续写着天祝县新的辉煌。 

  揭开尘封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美丽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天祝各族人民艰苦开拓,辛勤耕耘,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精神文明,这些历史磨亮的光华,是我们后来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第一单元 远古记忆 (新石器时代)  

  20世纪70年代,在天祝县东坪乡坪山小沟、扎帐罗家湾,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这些文物的出土充分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居住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创文明。石斧、石锛、石镰、石纺轮、彩陶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先民们制造生产工具,发明创造陶器,逐步向农耕、养畜发展,这标志着天祝地区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时器时代。

 第二单元 岁月遗痕   (汉代清代)

  天祝地区在夏至汉初,先后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游牧之地。自汉武帝时归入西汉版图之后,以乌鞘岭为界,分属不同郡县管辖。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修筑令居(今永登县)以西长城,经今天祝境内,蜿蜒西去,遗留有汉长城遗址。唐代,广德年间被吐蕃占领后,逐步形成了以吐蕃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宋代,景佑三年西夏占领,统治历时196年。明代,宣德万历年间筑长城,建驿站,修筑松山城,派兵驻守,至今遗址犹存。明之清初实行千百户制度。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537年)设庄浪茶马同知,始有管理藏族事务之机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天祝各族人民艰苦开拓,苦心经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第三单元 青铜牦牛   (重点文物) 

   1972年6月,青铜牦牛出土于哈溪镇友爱村峨博山南麓。通高61厘米,体长118厘米,腹径30厘米,重75公斤。青铜模铸,中空,铸造于元代。是一件保存非常完整的民族文物。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该器形体结构严谨、准确,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雕塑风格概括、逼真,冶炼技术高超,勘称一绝,是我们研究藏族历史、文化、宗教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1990年6月,被甘肃省博物馆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97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第四单元 藏地梵音 

  (藏传佛教) 

  纵观天祝历史发展乃至整个藏区的发展都与藏传佛教密不可分,藏传佛教文化体系庞大,内容十分丰富,已成为藏族文化的主干和精髓。要想了解藏族和藏族文化,必先了解藏传佛教,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藏传佛教自唐代传入天祝至明清两代最为兴盛,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渗入了藏族人的文化心理,形成了藏传佛教特色的藏族文化。 

  结束语 

  天祝从远古走来,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先民们的智慧和力量。在追寻天祝文明史演变的进程中,倾听先民们追求文明历程的故事,了解我们的过去,从而启迪我们更加智慧地开创未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